一名「筆耕文兵」的分享
馮蔭坤
我在英皇書院念大學預科時信主,就讀於香港大學期間獻身,畢業前蒙召,畢業後立即加入全職事奉的行列。第一份工作是在宣道書局任編輯助理(1960-62),同時兼任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1] 遠東區的英文學生季刊《道路》[2] 的創刊編輯(1961-62)。因此,我的第一本護照上,在「職業」一欄填寫的是 ‘Christian Literature Worker’. 這樣樸實的描寫竟然在重要的意義上預示了我的一生!
在英國倫敦聖經學院完成了初步的神學訓練(1962-65),回港後成為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的遠東區幹事(1965-67),主要工作仍是編輯《道路》雜誌。但在這崗位上常感捉襟見肘,部分原因是稿源不足;於是改往播道神學院任教(1967-69),期間深感必須進修。上帝也開路供應,遂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度過了六年的研究生生涯(1969-75)。在美國兩年的進修時期,被當時正籌備於香港設立具研究院水準的神學院的數位華人神學生招募入伍,其後(1972)加入了「中國神學研究院儲備師資(faculty-in-preparation)」的行列,1975 年回港後開始在中神事奉,直至 2003 年正式退休。
「正式退休」暗示「非正式」的退休。因為在 1983 年,我離開了專任講師的行列,1988 年起不再授課,為要專心閱讀和寫作。在此之前,曾與陳濟民合編《初熟之果︰聖經與本色神學》(中神、天道聯合出版,1979),又和余達心合編《事奉的人生》(滕近輝院長賀壽文集;宣道,1982)。我的第一本書(《恩賜與事奉︰保羅神學點滴》〔天道,1980〕)和第一本註釋書(《真理與自由——加拉太書註釋》〔證道,1982〕),以及其後收集成為《擘開生命之餅——路加五個獨有的比喻》(基督,1990)的文章,也是在我「非正式」退休前出版的。
1983 至 2003 這二十年之內,先後完成了我唯一的一本英文註釋書、[3] 天道聖經註釋叢書的《腓立比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後書》和《希伯來書(卷上)(卷下)》(1987-1995),以及四卷的《羅馬書註釋》(台灣︰校園,1997-2003)。從中神正式退休後,上帝的奇妙恩典讓我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2004 年升格為「神學院」)繼續我的文字事奉,在過去的十二年(2003-15),先後完成了重新寫作的《加拉太書註釋》(兩卷;台灣︰校園,2008)、《歌羅西書‧腓利門書 註釋》(兩卷;明道,2013)和《以弗所書註釋》(兩卷;明道〔預計 2016 年出版〕)。如果把早年的翻譯之作[4] 也計算在內,可以說我和基督教文字工作結下不解之緣已超過五十五個寒暑。
以上像流水帳一般的分享,一方面是對邀稿的回應,同時也召喚我再次(在書本的序言以外)感恩和鳴謝。我衷心向上帝感恩,祂讓我在基督教文字事工、尤其是在解釋聖經的園地上,有許多機會努力耕耘;特別感激在這過程中內子碧薇堅定的支持,以及中神和崇神不嫌我白佔地土(因對學院的工作並無貢獻)而多年提供大有幫助的寫作環境。也感謝以其他方式(例如為拙著寫推薦序或推薦文)給予鼓勵的基督徒同道,還有相關的出版社及有關的編輯;沒有後者相助,含辛茹苦才孕育出來的作品,就不能以可拿在手裡的書本的形式面世。最後的但非最不重要的,我感謝基督教出版聯會頒給我這個獎項;儘管它不像網上投票的兩個獎項那麼具「真普選」的成分,它所代表的專業肯定仍是我所欣然接受的。
[1]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 (IFES).
[2] The Way. Way = Witnessing to Asian Youth 的首字母組合字(acronym)。對象是亞洲的大專學生。
[3] The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4] 何金斯著︰《從今以後》(證道,1959);麥加夫著︰《在基督裏的生命》(宣道,1961);《基督徒校園生活指南》(三冊;香港︰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1967);(與李思潔合譯)金候華著︰《活祭》(證道,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