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小編

寓道|靈修讀物得奬作品

image_book.php
孫寶玲博士此番以傳道者的身分定位再度寫作與約翰福音有關的書籍,是希望這書為讀者進入約翰福音的世界而築建仄徑,以一年時間讀完約翰福音。全書五十二章,每周一章,剛好對付一年的時光。每一章都有經文,少許(必要的)解釋和演繹,為的是想與讀者一起進入約翰的世界,經驗生命之道。每章都有幾道思考題目,是為延伸讀者思想,以作沉澱生活和凝視生命的準備。每星期一章,是希望讀者不急於讀完,而是慢慢消化體會,甚或與兩三知己同道琢磨、相互砥礪。

《寓道》這本書,記錄了這位新約學者如何默觀聖言、如何生命讀經。更重要的是,透過引導讀者反覆默想約翰的福音,此書不但照出個人生命的深處,挑戰讀者檢視本身所渴望、所困惑、所憂慮、所惶恐的,也直指當今不少信徒和教會對信仰本質的扭曲,更加挑動讀者重新面對社會和世界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之常情。約翰福音所述說、耶穌所講所行的,在在都打破我們自定的框架,讓我們窺見基督的真貌。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民主,心碎的政治?|最佳翻譯(非學術)得奬作品

印象文字 -民主,心碎的政治?
我們這時代的政治,是「心碎者的政治」。在「仇恨販子」的慫恿下,一些公民被指變得粗暴,衝擊公共生活的根基;可是,似乎有更多人變得懷疑或害怕公共生活,選擇遠離社群。他們遠離社群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削弱了公共生活的根基。本書為美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及社會行動者帕爾默 (Parker J. Palmer) 的最新力作,他力言民主不獨關乎政制發展,更關乎「心」的操練。本書嘗試向讀者闡明,民主制度的先決條件,是一群懂得面對衝突的公民與領袖:當我們彼此分享自己傷痛的源頭,而不是以信念的石塊投向「敵方」,就有機會敞開心懷,與不同意見者的心靈連結。當下,我們正處於民主發展的十字路口:要麼恢復公民社會的健康,要麼目睹民主日漸委靡。本書儼如政治科學領域的「心靈讀本」,給我們勇氣和力量,叫我們敢於開創一套與心靈匹配的政治。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禱告不是偽術:返璞歸真的祈禱|最佳翻譯(非學術)得奬作品

¥´¦L
返璞歸真的祈禱~樸語亦華,淡語亦濃,讓我們的禱告脫去偽術,回歸質言樸語。

本書收錄了神學家侯活士近百篇禱文。主題乃圍繞著我們生命的兆始、終結,以及在兩者之間的〔蹣跚前進〕。它們有些是因應課堂上的課題而寫,如關於聖經、宣講;有些回應某場剛爆發的戰爭;有些回應自然災難來的禍害;有些回應某位同學的自殺;有些回應某位同,或者朋友雙親的離世;有些回應某教授對神學院群體的背叛….

這些禱文的共同特徵,就是它們沒有向上帝隱藏甚麼,因為任何隱瞞上帝的意圖都必定失敗。上帝希望我們哭泣、呼喊,將我們所明白的、或者不明的的,都說出來~他悅納發自真情實意的祈禱。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同性戀的十字架:倫理學者的對話與交鋒|最佳編輯(非系列)得奬作品


恐懼,是一種選擇。
在同性戀的議題上,我們是否已不自覺地活在對方陣營製造的恐懼中?

對話﹛是一種選擇。
在對話過程當中,我們是否慣於將對方分類歸邊,甚至將有血有肉的人約化為某個觀點?

兩位曾進行筆戰的學者——羅秉祥與龔立人,再度相遇,在同性戀的議題上,他們仍舊針鋒相對。但這次他們卻選擇了一種別開新面的對談方式,目的不是為了決定誰勝誰負,而是藉著彼此的提問和回應,嘗試展現真誠的對話應是怎樣的。在對話與交鋒之後,他們將會產生怎樣的自我轉化?您是否願意進入這場對話之中?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行雲流水——從吾家到天國|最佳裝幀設計 (非學術)得奬作品

基道-行雲流水
在競爭劇烈、風起雲湧、生活忙碌的現代社會,上一代和下一代各自表述,缺乏溝通。如此一來,容易帶來社會撕裂和家庭不和。到底我們應如何應對?

本書收錄了余妙雲和她兒子潘正行三年間的真誠對話。對話內容是他們信仰生命的點點滴滴:他們談成長、談宗教、談政治、談神學,以文字反省信仰、分享經歷、治療傷痛、數算主恩,為我們展現了在「愛」中的親子對話。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黐線以外?資訊洪流中創造離線空間|最佳裝幀設計 (非學術)得奬作品

突破_黐線以外
這個時代,人人愛黐線。作者浸淫資訊文化多年,對人類溝通技術的演變和發展,作出反思,勸導年輕一代,雖享盡當今資訊時代帶來的一切極速與便捷,卻應思源溯本,懂得怎「用」和「駕馭」科技,懂得如何在資訊時代自處,生活得有意思,而不被資訊時代淹蓋、失去自我。由於作者屬智慧一代,本書為加添時代氣息和作進入現場的反思,特引入年輕人角度和回應,與作者對拆或和應,或給予另一視角考慮同一問題。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為他者的存有:潘霍華的教會—倫理觀|最佳新晉作者(學術)得奬作品

建道 - 為他者的存有
本書旨在全面介紹和探討潘霍華的神學思想。作者透過大量引述德文原著,務求更清楚、準確地把潘霍華的思想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作者在各章加入潘氏適量的生平介紹,讓讀者看到他在不同時期裡發表講論的來龍去脈。作者選取「為他者的存有」為主導,結合潘氏的教會論和倫理觀,一針見血地表達了潘霍華神學的重點和精髓。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正邪難辨:再思基督宗教判斷正統與異端的權威標準|最佳作品(學術)得奬作品

浸信會 - 正邪難辨
近數十年間,基督教會受異端或極端困擾的情況日益嚴重。這些群體部分已有長久歷史,近年卻轉用一些新的傳教手法,令人更容易受到迷惑。本書作者從二千年教會演變的歷史角度,檢視基督宗教「正統」的形成和塑造過程,重溯最核心的信仰權威,從而探究判辨「正統」與「異端」的原則。

全書分四部分,共十二章,前三部分檢視三大權威標準:聖經、信經和教會;在第四部分,則嘗試綜合前部分之研究,歸納出異端教理的判辨原則,並將有關原則,嘗試應用在一些古代與當代的新興教派之上,以作具體實踐的範例。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

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增訂版)|最佳作品(非學術)得奬作品

基道-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
「佔領中環」的全名是「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是一個採用和平(非暴力)佔領中環的手段(戰略)來達到爭取一個符合普世價值(如平等、人權、自由、公義)的選舉制度這目標的一次行動。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為「佔中」做政治評論,而是希望趁著香港政局的變化和「佔中」於此刻歷史舞台出現的機遇,對教會有話要說,與教會一起做神學反省和自我批判。藉著「佔中」的出現,作者更盼望長期不談政治的教會能覺醒過來,開始思考及實踐教會本身的政治性,並檢討自身有沒有成為世界的他者,以及能否成為世界的另類政治選擇。

本書是為教會而寫的,作者關注的是教會的神學政治,而不是「佔中」的政治神學,涉及的課題包括教會君士坦丁化的現象、非暴力公民抗命的聖經及神學基礎、順服政權論的解讀,以及從耶穌政治的角度去闡釋「和平」與「非暴力」的意思等,這些都為教會提供了及時而另類的思考資源。 Continue reading

Rate this: